志在金石天地外 驱刀如笔方寸间
——彭向飞作品赏析 作者:徐学胜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齐鲁之邦、“书圣”故里的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家彭向飞拿起手中的刻刀,历时6个月,以篆印和边款的形式创作了二十余幅、计千余文字,反映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题材作品——“我们革命胜利的印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彭向飞的篆刻艺术风格是由其篆法、刀法、章法以及印面效果制作的手法而形成的。影响他入印篆法的首先是他的手法,也就是印从书出,再就是历代印章各种印式对篆法的影响,根基是印宗秦汉。他的刀法特点及印面制作的手法对其入印篆法功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章法、刀法、篆法之间统一协调而又互相具有选择性、规定性,在作品中亦时常透露出明清印风对他的影响。这批作品的题材选自“中共一大召开”“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会宁会师”“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七大”“重庆谈判”“捍卫陕甘宁”“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作战”“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历史事件,循着革命胜利的轨迹而制印,每个事件又做了详尽完美的诠释,在刀光剑影、踏石有痕、抓铁留印的氛围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克服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丰功伟绩。
彭向飞是虔诚好学、师法百家而自学成才的典型例子。他既学古典又喜近代名人名作,广征博采、率意用刀。他学习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等大师,临沂诸位名家等,也能看出来其源头取法《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取众之长补其所需。特别是每次临沂印社组织的名家课堂,他都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把老师们的教诲记作一个个点,他想把老师们的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汇聚成线,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结成线和面,而不是一味地去盲从学习某位名家。他篆法以方为主,篆与隶楷直接相通,形质出于汉篆,表现出天真、自然、活泼、本色而不加修饰。近年来,他不断寻找符合自己意向的刀法,吸取齐璜个性,用刀指向不是故意追求斑驳古貌和金石之气,而是以表现刀痕石趣,也就是表现刀与石的自然天趣。他恰当地利用篆法的错落欹正、纵横开合来分割方寸印面的空间,用单刀直冲来表现爽爽刀感和斑驳石趣。其篆法、章法、刀法共同构成了他具有强烈个性的作品风格。不但在其白文印中表现痛快淋漓的用刀,其朱文印的线条也是一边光洁,一边石花迸裂,是对白文印线条的翻转再造。彭向飞以他十二年军人经历,怀着无比激动的感情以刀作笔,创作完成了富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他是站在艺术创作的立场上来运用和变化篆法与边款的制作,唯章法是用,唯艺术是用、唯我是用,将古文字意义上的纯粹性引申到艺术形式的统一性。尤其是他篆刻的审美意趣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改“不激不厉”“中正冲和”的儒家意境为“疏密对比”“计白当黑”追求强烈的对比之美,单刀直冲,气势爽利,纵横驰骋,浑然天成,意趣质朴古拙,犀利老辣,耐人寻味。他的这种审美思想和作品形式使其创作远离斯文雅士的大雅,而是浅白通俗,远离古奥而贴近现代,不刻意追求内涵的深邃,而求百姓愉悦意向的开阔。所以,他的篆刻作品和风格越来越赢得师长们的好评和认可。
彭向飞涉猎学科多门,不但精于印学,而且制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创作的金星砚“印篆乾坤”,形为石鼓,内刻一方“印篆乾坤”印,源于古代石鼓形和圆形方孔钱的形状造型,寓意天圆地方,八卦中乾坤代表着天地,谐音为“运转乾坤”。此砚虽小但造型简洁,寓意文气、厚重,以小见大。“清官如竹”徐公砚,外形采用竹子树的竖切面,寓意“清正廉洁节节高”,与当代人民大众期盼的“政清人和、国富民强”的和谐幸福生活环境相适应。这两方砚多次在全国工艺品展会上获奖。

中共一大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秋收起义

长征

遵义会议

会宁会师

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变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

捍卫陕甘宁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作战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反腐倡廉打老虎

吟莲咏清

沁园春 雪
|